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工業化藍皮書:中國工業化進程報告(2021)》。
報告指出,我國從2007年開始就出現了“去工業化”跡象,這無論從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看,還是從工業增加值或者制造業增加值看,它們占gdp的比重都能反映出來。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06年的47.7%降到2020年的38.0%,工業增加值占比從42.0%降至30.8%,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從32.5%降至26.2%。
報告指出,工業化是大國崛起進程中的關鍵性因素和核心動力。“十四五”時期,我國要構建以現代產業體系為支撐的新發展格局,必須避免過早“去工業化”,同時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性及安全性,實現中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報告建議,加快形成“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規劃,在充分評估中國工業化發展進程和現實水平的基礎上,制定中國工業化發展的綱領性目標與階段性任務。

在總體戰略導向上
深刻認識到中國人均收入還不足以支撐制造業向服務業快速轉型的現實基礎,突出在新工業革命浪潮中“繼續夯實鞏固中國制造業核心能力”的政策導向,避免制造業企業盲目服務化轉型導致“脫實向虛”。
在總體發展思路上
強化新時期中國工業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的提升,持續提高重點領域和核心產業份額,強調技術創新和產業統籌部署。
在具體重點任務上
在發展原有技術創新導向的智能產業、綠色產業和高附加值產業的基礎上,著力推動管理創新導向的服務型制造和制造業有機融合。
同時,構建現代化工業創新體系,不斷提高制造業的創新水平。一方面,加快促進產業政策應從產能擴張型向創新激勵型轉變,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占比。另一方面,加快部署戰略性、領先型產業,打通創新產業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堵點和斷點,同時構建“制造業創新網絡”。
報告還建議,優化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布局,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強鏈補鏈、技術共享、集群治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要推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協同推進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協同創新方面,依托市場化機制,發揮政府投資基金政策作用,形成“頭部”引領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緊密配套、科研院所緊密協作的垂直分工體系,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政策方面,增強頂層設計與政策合力,對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的集群發展進行戰略統籌。
另外,實施面向制造業的減稅降費措施,通過補貼等手段降低制造業用電、用氣、用水等的直接成本,鼓勵和引導政策性金融向先進制造業傾斜,適度增加高風險、高回報的創新型企業的中長期貸款,積極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股權投資、債券融資、風險投資更多向高端制造業傾斜,并營造寬松的貨幣與金融監管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