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宣布,2022年不會推出任何新車,Cybertruck不會量產也沒有2.5萬美元新車,工作重心將放在完全自動駕駛和人形機器人上。
人形機器人的研究起步于1960年代后期,距今不過幾十年的光景。從1973年WABOT-1的誕生開始,人們從未停止過對人形機器人的探索。
埃隆·馬斯克作為科技圈的流量代表,常常語出驚人。在TED2022年大會上,馬斯克表達了對人形機器人前景的看好。他認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潛力會遠大于汽車。他認為汽車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四輪機器人,將智能汽車的人工智能泛化到雙足機器人身上有助于人形機器人的發展。
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可行性已經在波士頓動力身上得到了驗證。此前,波士頓動力研發的Atlas練習跑酷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碰撞、跌倒對于波士頓團隊來說是家常便飯。持續不斷的調整、修理使得Atlas不斷完善,最終完成了跑酷動作。
事實上,各國都在緊鑼密鼓地開展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日前日本的JRWest鐵路公司發布了一則視頻,展示了用VR控制巨型機器人,對鐵路進行維護和修理。其外形酷似人形,可裝載在其他設備上,而人類操作員佩戴VR頭顯,通過一對手柄來控制巨型機器人作出動作,并且操作員也坐在機器人內,并非遠程操作;日本本田公司于1997年10月推出了仿人形機器人P3,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制出了仿人形機器人科戈(COG),德國和澳洲共同研制出了裝有52個汽缸,身高2米、體重150公斤的大型機器人;本田公司開發的新型機器人“阿西莫”,身高120厘米,體重43公斤,它的走路方式更加接近人。
人形機器人發展的一大障礙便是資金。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需要長期投入,機器人行業需要資本更多的耐心,難以市場化實現商業價值也成為很多機器人企業發展困難的主要原因。
本田公司的阿西莫機器人項目誕生于2000年10月31日,20年時間,阿西莫在世界各地作了特別嘉賓,很快成為日本開創性機器人技術的象征。2022年,在本田汽車公司的東京總部,仿人機器人阿西莫正式宣布退役,結束了長達22年的職業生涯。阿西莫的黯然退場與其自身的造價直接相關。
一臺阿西莫機器人的造價高達300萬~4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兩千多萬元。高昂的造價、電機控制方案使得阿西莫機器人進退維谷,既難以進入尋常百姓的家庭,又喪失了軍用的可能性。本田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商業化落地卻遲遲未能實現,研發經費成為本田公司一筆不小的負擔,長此以往,阿西莫機器人的研發進度便停滯不前,最終阿西莫機器人項目走向了終點。
在阿西莫項目正式宣告終結時,我們不禁反思:人形機器人能做些什么?或許馬斯克早已經給出了答案。馬斯克宣布,2022年不會推出任何新車,Cybertruck不會量產也沒有2.5萬美元新車,工作重心將放在完全自動駕駛和人形機器人上。
對于馬斯克和他的電動汽車工廠而言,一座工廠人形機器人的占比越高,意味著該工廠將擁有更高的產能和更穩定的供應能力。馬斯克的上海超級工廠涵蓋了其旗下電動汽車的沖壓、焊接、涂裝、裝配等四大工序。通過制造工序集中化的方式,極大提高了整車的生產效率。首先車身零部件從沖壓機下線,通過傳送裝置運輸到車身焊接區域,然后由焊接機器人完成車身焊接相應工序。
放眼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突破,人形機器人將在醫療、教育、智能制造等領域大放異彩,形成成熟的商業化模式。